学条例·用条例以《条例》为统领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
近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加强新形势下党校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党校信息化工作带来机遇和动力、指明了方向和任务,也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条例》是发挥党校制度优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网信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制度保障。党校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条例》是引领党校全面发展、发挥党校制度优势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和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起决定性作用。党校是党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是领导干部锤炼党性、提高素质的大熔炉,党校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党校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推进党校教育工作?培养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怎样培养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领导干部?《条例》一一作了回答,为新时代党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是引领党校发展、更好发挥党校制度优势的纲领性文件。
党校姓党是党校与生俱来的基因,《条例》是坚持党校姓党、坚持党校正确办学方向的政治指引。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党校姓党是党校最鲜明的特征、最根本的原则、最独特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党校姓党这个党校工作根本原则,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坚持党校姓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的根本原则,也是《条例》贯穿的一条主线,为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提出了根本政治要求。
治理效能是彰显党校制度优势的根本所在,《条例》是引领党校信息化发展、提升党校治理效能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因此,彰显党校制度优势就要充分发挥《条例》在引领党校发展、提高党校治理效能中的重要作用。当前,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深刻影响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为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全新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认真贯彻《条例》有关信息化工作要求,全面提升党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用信息化引领新时代党校改革发展,提高党校治理效能。
准确把握《条例》有关党校信息化工作要求,深刻理解干部教育培训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智慧校园”建设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可以说,信息化已成为新时代党校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条例》有关信息化工作要求,既是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动新时代党校发展的应有之义。
“党校(行政学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上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各行各业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呈现出蓬勃生机。随着信息化在党校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推动实现了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和机制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既是党校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校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对信息化在党校工作全局中覆盖范围和应用方向的准确界定。如果把党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各项办学活动形容为纵切面,那么信息化建设就属于横切面的内容,它对于以上所有这些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是具有引领性、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程。
“积极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从广义方面理解,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线上线下融合。一方面,各级党校要积极开展网络培训,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条例》对此有明确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快干部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涵盖训前、训中、训后的一体化教务教学管理。从狭义方面理解,融合发展体现为党校教学、科研、咨询、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党校各项工作深度触“网”。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动党校(行政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就是要努力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提升学员和教职工信息化应用体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以人为本、智能便捷、高效安全、绿色低碳的智慧党校。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工程,是技术和管理、技术和业务高度融合的项目,必须把握其投入资金大、涉及部门多、全员参与等特点。
聚焦党校主责主业要求,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党校教学培训、科研咨询和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党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而网络舆论阵地又是党校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要善于通过党校系统网络媒体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作出阐释和回应,敢于向各种错误思潮发声、亮剑、挑战。坚持以“用学术讲政治”为基本原则,严把网络课程内容关、质量关、政治关。着力加强党校网站、政务微信微博账号、电子出版物等互联网内容建设,唱响党校网络宣传主旋律。做好涉校舆情监测和态势分析,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推动信息化与教学培训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要在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讲好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好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讲透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成就。积极开展网络培训,探索推动面授教学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建设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训前的调研和报名、训中的教学和管理、训后的测评和跟踪。围绕实施浸润式、模拟式、实训式教学,建好、用好实训教学信息系统。
推动信息化与科研咨询的深度融合。要围绕党校主责主业,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既要努力购置必要的数据资源,也要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发具有浓郁党校特色、地方特色的数据资源。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集科研项目申报、管理、考核、结项于一体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党校智库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推动信息化与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强党校有线无线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远程教学系统、数字电视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党校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重点做好公文、人事、党建、财务、资产、能源、安防等应用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党校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