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维度解码全过程人民民主—— 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3-10-25 10:04:00

龙天宇

   

  习近平总书记2019112日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指出: “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在202110月召开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探析》一书由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主编,为上海市社科规划“全过程民主”特别委托课题的成果。全书共分为十四个章节,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阐释,理论部分的逻辑结构在于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渊源,到“全过程”的含义,再到人民民主的本质。首先,就理论渊源来说,西方以“选举”为主要形式的间接民主,实质是对民主的误解和泛化,源远流长的“人民主权”被置换成“人民的选举权”,颠倒了人民主权与选举次序,把“选举”上升成为对政体的认识。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出三重含义:一是权力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二是作为民主形态的人民民主,是属于绝大多数人的;三是这种民主是真实的民主,关注政治过程,实现民主与治理的有机统一。其次,全过程体现在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协同并进;体现在“五大民主形式”的相互贯通,如在民主监督、政府回应、法律政策执行与责任履行等方面的突破;体现在中国特色民主集中制的巨大优势,如较强的政治协调与社会整合能力等。最后,人民民主的本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中体现在国家权力的归属上、民主共和的方式上、人民意志的彰显上,是法理全过程、制度全过程和民意融通全过程的价值回归。

  实践部分的逻辑结构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及程序规则,党的领导,党内民主,依法治国,监督体系建设,公民权利保障,政策过程优化,公众参与的各自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问世至今不足四年,本书用十一章的篇幅从多个维度解码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宏观视野到中观建设再到微观实践,每一个维度都可以独立形成一项课题,给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各个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可以说既是抛砖引玉,又是他山之石,可以说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例如,就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关系而言,国家治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治理模式,强调的是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单位、企业、个人等所有利益攸关者共同参与、协调行动的过程,它包含着共同参与、审慎决策、利益分享、责任共担等参与民主的内容,同时把民主打开为一个持续行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治理体系所提供的制度架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线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使国家治理体系“运转”起来并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效能的发挥。合法性与有效性是评价国家治理体系优劣的两个方面。其中,合法性的关键词是同意和认可,有效性的关键词是适应和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人大、政协、政府、人民团体、基层以及社会组织的生动开展和循环实践,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合法性持续积累和不断巩固的过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展现和不断实现的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来自于人民,也走向人民,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全过程人民民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又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理想的政治建构。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内涵,又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成就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在对人类政治发展史中的历史性贡献。(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