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学位与评估
社会工作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
发布时间:2023-12-27 12:03
来源: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

  代码:89622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社会工作

  代码:0352

  
  

  

  授权级别

  □      士

     士

  

   

   

   

  202312月 15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2014年,我校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开始招生。学位点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党的理论教育阵地属性,坚守“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将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与社工“求善求美”的宗旨有机结合,将党的建设相关理论、方法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将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与社工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新时代社工人才。作为当时全国党校系统第一家获批MSW的授权点,本学位点已经成长为在全国党校系统和吉林省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是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库机构。

  本学位点人才培养既坚持国家标准,又突出党校特色。党建、行政和机构等资源高度汇集是本学位点的独特优势,也是MSW 培养的重要依托。由此,本学位点开设基层党建与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行政 3 个培养方向。其中,基层党建与社会工作是重点打造的特色方向,旨在培养既掌握党建知识又具备社工技能的党务社工人才。

  本学位点着眼于专业型硕士的特殊需求,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并指导学生编写案例、申报项目、参加比赛和参与志愿者服务。以“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形成“校、政、社”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从高校、政府部门、社区和社工机构聘任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务能力高超、行业影响较大的兼职导师,带动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学位点现有 13 个专业实习基地,覆盖政府部门、社工机构、基层社区等各个领域。在专业实践环节,学位点将学生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预实习和正式实习相结合,精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本学位点招生已有9年,但培养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已有五届毕业生共92人,其中 51人考取社工专业资格证书,1 人开办社工机构,33人考取公务员、事业编,36 人成长为社工骨干,10人进入企业任职,2 人攻读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

  我校MSW教师团队共有专任教师14名,是一支年龄、学位、职称与知识结构分布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年龄结构方面,社会工作教师的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5岁以下(含35岁)2人,36岁55岁10人,55岁以上2人;职称结构方面,教授6名(含二级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占78.6%。学位结构方面,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占50%。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为85.7%。

  近三年MSW专任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共计50余项,近三年内MSW专任教师发表论文共计86篇。出版著作、教材共计11部。外聘教师共 23 名。其中,学术指导教师 5 名,均为高校社工专业学术带头人;实践指导教师 18 名,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多名教师获得过“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十大社工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在校(院)委的领导下,在研究生部的直接指导下,2022年度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工作保持高质量运行,在研究生的招生与就业、培养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及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新生招录和毕业答辩工作顺利完成

  学位点多年来一直把学生培养质量放在首位2023年完成2023级硕士研究生笔面试工作33人次、共录取了1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年共完成2020级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13人次,学位点邀请了长江学者、国家级特聘人才田毅鹏教授、吉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董运生教授作为答辩主席参加,对毕业论文严格把关。本年度13名2020级毕业生均顺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这13名毕业生中10人已就业,就业率为76.9%。其中1人就职于社工机构,7人考取公务员及事业单位,2人在企业就职,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各方面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二)年度培养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本学位点的培养方案符合政策要求、尊重教学规律、着眼社会需求,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树立“价值观引领、能力为本、服务导向”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教学-科研-服务-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政、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培养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国内、省内、校内培训资源,注重教师研究领域、人才特色定位、学校特殊资源和社会现实需求的一致性;注重指导教师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课程教学、必修环节与综合培养相结合,政治理论课学习与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研究生自我教育与“三助”相结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021级硕士研究生开题和中期检查20人次,2023年度研究生培养的各项目标均顺利实现。2023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都保持在校内各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首位。

  2023年度本学位点学生的科研能力再上新台阶,多名同学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23年度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占比近40%,在2023年吉林省社会学年会上共有8名硕士研究生在各分论坛发言,创下了硕士学位点开办以来的记录,彰显了党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三)师资队伍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今年,学位点积极申请,引进了1名博士和2名硕士充实到学位点的教学工作中,提升了人才层次,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壮大了学位点办学力量。按照专业要求,以“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形成了内外结合的师资培育机制。在外请教师方面,立足社区社会工作方向,学位点邀请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社会工作专业学术带头人芦恒老师为学生讲授《社会工作理论》课程,立足基层党建与社会工作方向,学位点邀请了吉林省党建领域专家张丽丽教授为学生讲授党建相关课程,日后计划逐步扩大引进外请专家教授授课力度。

  选用聘任方面,从高校、政府部门、社区和社工机构聘任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务能力高超、行业影响较大的兼职导师,其中,正高级 9 人、副高级 8 人、中级6 人,有各单位 MSW 学术带头人,有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有“全国社工十大人物”等,大多持有社工资格证。 培训提升方面,通过“导师培训会”、“学术沙龙”、“集体备课”、“举办社工讲堂”等形式,以及选派校内导师到政府部门、社区和社工机构挂职锻炼、担任顾问和督导等举措,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和能力。

  (四)科研成果质量数量双线推进,成绩显著

  本学位点专任老师全年共发表20篇理论文章,其中《吉林日报》6篇,《省委党校报》3篇,《长白学刊》、《行政与法》、《新长征》等期刊11篇,人均发表论文2篇。被学习强国全文转载6次,1篇案例入选中央党校全国干部培训案例教材,获得获吉林省“新发展阶段东北振兴与社会学新使命”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1次,获得各级各类论文奖项20次。立项校院特色教材2部,立项中央党校课题、校重点课题、校专项课题各1项,结项科技厅课题、校决策咨询课题各1项,结项校课题2项。举办学术沙龙1次。

  在科研成果中,中央党校课题、省科技厅课题、省社科基金课题占比逐年提高,科研咨政能力逐年提升,其中一名教师撰写的决策咨询建议获得副省级签批。学位点1名教师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1名教师在全省社会学年会中投稿文章荣获学会一等奖,吉林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在社会学届的学术地位逐步提高。今年,吉林省社会学会将2024年学术年会的承办权授予我校,体现了学会对党校社会学工作的肯定和重视,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

  (五)搭建学术平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通过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力争为学生搭建优质学术平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2023年度本授权点为社会工作硕士点研究生开设了《文献阅读》、《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等课程,辅以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针对性学术训练,并邀请著名学者、 教授与学生分享交流学术创作的经验和心得,有效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同时,我们还积极为学生寻找学术资源,组织三届同学利用腾讯会议室等形式,收听收看各高等院校社工学位点举办的线上讲座活动20余场次,为学生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领域广度和学术研究深度有待拓展和提升

  本学位点开设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行政、社区社会工作和党建社会工作。这几个专业方向的培养效果虽初步显现,但着眼于中央成立社会工作部的发展大局,立足于实践需求,我们仍需在学科领域拓展上下功夫,积极回应新时代提出的新需求。同时,学位点还缺少具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需要全体教师深入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二)师资结构有待优化,拥有社工实务经验教师缺乏

  从专业背景来看,我校MSW导师多是社会学与心理学背景,擅长社会工作实务的不多。年度发表论文数量与水平还是很为可观,但社会工作方面的论文还是偏少。从职称结构和人才梯队来看,14位专职教师中,副教授以上的有11位,助教和讲师只有3位,急需引进相关学科背景的年轻人才,为学位点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三)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经过8年多的积淀和努力,本学位点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导师尽心尽力培养,收到了预期效果,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去向与学科方向契合度增加。但学位点在培养学生方式上仍需逐步创新完善;从理论上,增强教师对于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鼓励和指导;从实践上,切实保障提升学生参与项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社工实务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适应国家战略布局和就业市场需求,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社工人才,努力将社会工作与基层党建这一特色研究生方向打造好。

  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和实务能力

  深入挖潜,苦练内功,争取高水平科研立项,多参加高校系统学术评奖、教学比赛等活动,以赛促建。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积极借助“外脑”的力量,增加外请教师的授课比例。通过加大才引进力度、内部培养强度,全面推进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稳定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强化学科队伍建设。通过多样化形式,激励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师的考试,深度组织参与社工项目,增强教师的社工实务能力。 

  多渠道提升社工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

  在理论教学方面,加强创新创业专题指导,聘请校内、校外有相关经验的导师为学生开设专题工作坊,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在科研能力方面,主要是强化导师对于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指导,从新生入学开始要求学生为发表高水平论文做准备。同时,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学生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当奖励,推动导师指导学生撰写高水平论文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服务好毕业实习,提高对学生社工实务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实务经验水平。加强校内督导与校外督导的定期交流与科研合作。从校、企、学三维需求出发,细化实习目标、内容和流程,进一步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导师和学生职责,完善实习管理相关制度,与实习基地开展全方位合作。充分利用与省内外院校、兄弟党校、科研机构、社工机构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合作,为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和平台积极创造条件。

  (三)进一步做好招生管理工作

  加强专业方向设置工作,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不断提升招生原则(尤其是生源调剂原则)的精细化、科学化,稳步提升招生质量,持续稳定招生规模。布置好2022级MSW实习指导工作,做好2021级MSW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和论文答辩工作,做好2024级新生的招录工作。

  (四)寻求学位点硕士培养与党校教学实践的有效融合

  继续利用、挖掘校(院)干部教育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研活动,尤其是参加实地调研、实务研究,突出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与转化。 2024年有计划地推进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活动,争取在校学生能全部参与到实践实习中来。

版权所有: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研究生部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前进大街1299号 邮编:130012
研究生部电话: 0431-77391402